飘天文学 > 其他小说 > 纵横初唐 > 正文 第28章 年华轻转 岁月无声(八)
    事后,关于博陵崔氏考校大会的相关事宜传播开去,世人在震惊崔氏的后辈子弟人才辈出c底蕴深厚之余,对横空出世的崔如英其人更是充满了好奇心。

    口口相传之下,崔三郎便成了天上文曲星下凡,是谪仙人入世。以讹传讹嘛,传的次数多了,越传越神,越传越离谱,总之到得最后,民间盖棺定论:这崔三郎才高十斗步得诗c貌胜潘安c羞煞卫玠简而言之就是四个字:才貌无双。

    而在文坛,一本名为《三郎文集》的小册子流传开来。这背后谁在推波助澜是显而易见的。要知道,此时非止是纸张极贵,印刷更是耗时耗力耗财。

    西汉时,蜀人以麻,闽人以嫩竹,北人以桑皮,剡溪以藤,海人以苔,浙人以麦面稻秆,吴人以茧,楚人以楮为纸。

    汉献帝时,东莱人左伯又对以往的造纸方法作了改进,进一步提高了纸张质量。他造的纸洁白,细腻,柔软,匀密,色泽光亮,纸质尤佳,世称“左伯纸”,其中尤以五色花笺纸,高级书信纸为上。

    东汉元兴元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他用树皮c麻头及敝布c鱼网等原料,经过挫c捣c炒c烘等工艺制造的纸,是现代纸的渊源。这种纸,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逐渐普遍使用。为纪念蔡伦的功绩,后人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

    魏晋南北朝时期,剡溪有以藤皮为原料的藤纸,纸质匀细光滑,洁白如玉,不留墨。东阳有鱼卵纸,又称鱼笺,柔软,光滑。江南以稻草,麦秆纤维造纸,呈黄色,质地粗糙,难以书写。北方以桑树茎皮纤维造纸,质地优良,色泽洁白,轻薄软绵,拉力强,纸纹扯断如棉丝,所以称棉纸。蔡伦造纸的原料广泛,以烂渔网造的纸叫网纸,破布造的纸叫布纸,因当时把渔网破布划为麻类纤维,所以统称麻纸。

    本朝,唐代在前代染黄纸的基础上,又在纸上均匀涂蜡,经过砑光,使纸具有光泽莹润,艳美的优点,人称硬黄纸。还有一种硬白纸,把蜡涂在原纸的正反两面,再用卵石或弧形的石块碾压摩擦,使纸光亮,润滑,密实,纤维均匀细致,比硬黄纸稍厚,人称硬白纸。另外还有填加矿物质粉和加蜡而成的粉蜡纸;在粉蜡纸和色纸基础上经加工出现金,银箔片或粉的光彩的纸品,称做金花纸,银花纸或金银花纸,又称冷金纸或洒金银纸;还有色和花纹极为考究的砑花纸,它是将纸逐幅在刻有字画的纹版上进行磨压,使纸面上隐起各种花纹,又称花帘纸或纹纸。同时,由于发明了雕版刷术,大大刺激了造纸业的发展,造纸区域进一步扩大,名纸迭出,如益州的黄白麻纸,杭州,婺州,衢州,越州的藤纸,均州的大模纸,蒲州的薄白纸,宣州的宣纸,硬黄纸,韶州的竹笺,临川的滑薄纸。但尤以宣州为贵。

    本朝书籍交易活跃,书肆遍布全国。由于雕版印刷尚未普及,书籍仍以手抄为主,故其价格比较昂贵,一般每卷售价一千文。太宗朝时,,朝廷为了鼓励民间广泛献书,规定:“三管所少书,有进纳者,全给千钱。”这里的一卷是指抄写一卷书,每一件的价格是一千文。

    这本小册子乃是手抄本,十来页宣纸装订而成,录的是崔三郎的几首诗及考校问答。这本小册子一问世,便遭到了哄抢。虽然之后有许多手抄本出现,但终究不如第一批册子珍贵,乃至于多年后这本《三郎文集》的第一版成了文坛竞相收藏的珍品,其收藏价值在日后已成为崔大宗师的崔如英所有问世的文集中名列榜首,其中有一本据说是崔三郎的手书真迹,更是有价无市。

    至于最先问世的一百册《三郎文集》有无三郎手书真迹,他本人一直未曾正面回应,世人也便当事主是默认了。但具体这册真迹究竟在谁手上,那便不得而知了。至于为何那册“真迹”会倍受追捧,乃是因为那是后来被尊为“天下第一书”的“三郎体”(或称“颜体”)第一次面世,虽然未臻大成,但极具收藏价值。而崔三郎的书法,后人如是评说:“逮崔博陵出,纳古法于新意之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陶铸万象,隐括众长,与少陵之诗c昌黎之文,皆同为能起八代之衰者,于是始卓然成为唐代之书。”这些都是后话,暂且不提。

    事实上,《三郎文集》只是崔如英作品集的第一册,后来《崔子文集》也收录了其中几首诗,至于乾封二年中秋日崔氏考校大会上他的言论则收录于《崔子语录》中。但正因为这是这位文坛大宗师问世的首册文集,所以弥足珍贵。

    这本册子开初只在五姓七望这个小圈子里传阅,之后忽然间风靡开来,再往后便唱响于各个歌坊c青楼c酒肆几已到了“有井水处皆有崔诗”的程度。博陵三郎崔如英也随而广为人知。

    《三郎文集》共收录了《咏柳》c《促漏》c《朝发白帝城》c《无题》等六首诗,首首都是传唱佳作。而时人议论最多的还是那首试帖诗,倒不是说它胜过其它几首诗,这其中的原由就在于它是试帖诗。诗赋文章,或有才思泉涌一挥而成之作,但多是偶得残句之后再续写完成,好诗美文终究是可遇不可求,纵是才高八斗如曹子建,七步成诗为后人称颂,是有“曹七步”之誉。而崔三郎这首试帖诗据悉是盏茶时间完成,实在是惊艳的过分,始有“崔十斗”c“崔一步”之称。

    现在来看看崔三郎在考校大会上写了怎样的试帖诗赢得名动天下。

    试贴诗这种诗体,常用于科举考试。也叫“赋得体”,以题前常冠以“赋得”二字得名。起源于本朝,多为五言六韵或八韵排律,由「帖经」c「试帖」影响而产生。题目范围与用韵,原均较宽。受限于题目和程式,试帖诗的艺术性不高,好诗寥寥。

    自有唐以来,数十届科试中仅试帖诗而言,尽是平庸之作,这恰好印证了试帖诗难出佳作这个说法。

    然而崔如英的这首试帖诗绝对可称之为佳作。

    题目出的漂亮,取屈原的《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给考生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湘灵鼓瑟,这是个美丽而悲伤的传说。舜帝死后葬在苍梧山,其妃子是两姐妹,一个叫娥皇,一个叫女英,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变成了湘水女神;她常常在江边鼓瑟,用瑟音表达自己的哀思。

    崔如英就围绕这个美丽传说,用了盏茶工夫写下了这首《湘灵鼓瑟》: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常常听说湘水的神灵,善于弹奏云和之瑟。

    美妙的乐曲使得河神冯夷闻之起舞,而远游的旅人却不忍卒听。

    那深沉哀怨的曲调,连坚硬的金石都为之感动c悲伤;那清亮高亢的乐音,穿透力是那样强劲,一直飞向那高远无垠的地方。

    当如此美妙的乐曲传到苍梧之野时,连安息在九嶷山上的舜帝之灵也为之感动,生出抱怨思慕之情;而生长在苍梧一带的白芷,在乐曲的感召之下,也吐出了更多的芬芳。

    乐声顺着流水传到湘江,化作悲风飞过了浩渺的洞庭湖。

    曲终声寂,却没有看见鼓瑟的湘水女神,江上烟气消散,露出几座山峰,山色苍翠迷人。

    时人如是评价:诗人以惊人的想象力,极力描绘湘灵鼓瑟的神奇力量,特别是末句,可称其为“鬼谣”。此句神来之笔,妙造自然,余音绕梁,令人回味无穷。

    试帖诗有种种限制,往往束缚了士人的才思。崔三郎却不然,在此诗中,他驰骋想象,上天入地,如入无人之境。无形的乐声,在这里得到了生动形象的表现,成为一种看得见,听得到,感觉得着的东西。最后突然收结,神思绵绵,更耐人寻绎。

    此诗一出,天下皆惊,尽言非试帖诗

    百余年后,大中十二年,举行进士考试,宣宗皇帝问考官李藩:试帖诗如有重复的字能否录取?李藩答道:昔年崔如英试《湘灵鼓瑟》就有重复的字,偶然也可破例吧。大中十二年离崔如英于崔氏考校时的高宗乾封二年,已经百多年,崔如英此诗仍是公认的试帖诗的范本。

    据传,此诗一经流出,去往湘水游玩的人骤然增多,当地人在湘江两岸开设茶楼c酒肆c客栈等,生意居然红红火火,盈利颇丰。当然,这只是传闻,但由此也可证明《湘灵鼓瑟》的影响力。

    而这,只是《三郎文集》中的诗篇引发的效应,在许多人看来,崔三郎在考校大会上的答辩杀伤力尤重。

    崔氏有儿

    (本章完)

    飘天文学_www.piaotian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