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 玄幻小说 > 春秋英雄志 > 《春秋英雄志》正文 第一章 开国之初
    异语1

    司马迁《史记》中多有指责汉武帝的言语,御史大夫桑弘羊建议汉武帝将《史记》中关于汉武帝的内容烧掉,并严惩司马迁。

    汉武帝默然良久:司马迁书中虽然对朕刻薄了些,总还是公允之言,好书啊,不可毁了,要留之后世。

    桑弘羊听后不解,听闻东方朔知道上意,于是向东方朔请教。

    桑弘羊:陛下在位以来,独断专行,稍有忤逆便兴雷霆之怒,废后卫子夫、戾太子都因违背陛下平定匈奴的国政而加以诛戮,为何司马迁在书中指责陛下穷兵黩武,陛下却能容忍呢?

    东方朔:我请教公一件事,《史记》写得如何?

    桑弘羊:文辞优美,切合史料,绝妙。

    东方朔:此书能传世否?

    桑弘羊:若陛下不烧,定能传世。

    东方朔:若传世,世人定然深信不疑,然否?

    桑弘羊:我正是有此顾虑,这才建议陛下烧掉关于他的内容,奈何陛下不听。

    东方朔:司马迁再怎么秉笔直书,终究是陛下的臣子,虽然指责陛下,但是用语隐晦,对于陛下的功绩更是大加赞赏。文章传世,世人虽说陛下不惜民力,重蹈前秦覆辙,可毕竟没有亡国,人们还是仰慕陛下的丰功伟绩,足以与秦始皇比肩。司马迁是陛下的臣子,不让他写陛下,难不成让后人去写陛下?

    桑弘羊恍然大悟:难怪东方先生这么得圣眷恩宠,请受我一拜。

    ————————————————————————————————————————————《闲庭记趣》

    刘邦,公元前256年出生,公元前209年47岁时趁势而起,两年时间灭掉秦国,又花了五年时间消灭项羽,于公元前202年2月28日,54岁时即皇帝位,国号汉。

    他的一生确实传奇,可谓是前不见古人。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可是自他之后,平民起家开创功业的,也不过两个,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建党伟业》中,袁世凯对冯国璋说,历来开创之主,没有年过五十的,而我已经年近六十,无此野心了。

    袁世凯科举不第,于是23岁时投笔从戎,在朝鲜处事果决,倍为称道,被誉为年轻一辈无有过者。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善意提拔,自己则编练北洋新军,直到辛亥革命时52岁的他重掌大权,继承大总统,4年后身败名裂。

    他的一生,从青年到最后,始终处于风尖浪口之上。而刘邦呢,成名晚,起家完,一般三十而立,四十岁还没有什么成就,人也就废了,可是他偏能成就一番大业。

    陈胜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却是对刘邦最好的阐述。

    当了皇帝,就得定都,左挑右选,有的说洛阳,有的说咸阳。

    说洛阳的占据大多数,毕竟是前朝旧都,传承数百年,背山依水,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齐国人娄敬曾为西边戍卒,对刘邦说,洛阳虽好,可是地方小,方圆数百里。咸阳则不同,地势开阔,南有巴蜀,前有函谷关,秦国以此成就帝业。

    国有疑难可问谁?

    刘邦找到张良,爱卿意下如何?

    张良说,据守函谷,就算外面动荡也可以保留一份基业。若是封给别人,恐怕巴蜀、汉中、咸阳就不是大王的领土了。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刘邦终于意动,平定项羽之时,自己在外征战,依仗的就是萧何从关内源源不断的输送粮草、兵员,中原虽好,可是你争我夺,断不可将大好基业拱手与人。

    于是汉朝定都咸阳,改名长安,长治久安。

    定既然功成名就,那么就要争论功绩了。萧何、张良、陈平等人也在获封的行列。

    刘邦对张良说,你自己挑选齐国三万户作为你的食邑吧?

    刘邦很大度,因为他和张良朝夕相处,深知此人谋略过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屡次帮自己化险为夷,救命之恩,实难忘怀。

    而张良也深知刘邦,知道此人外宽内忌,非常害怕自己的智谋,生怕自己帮别人,也非常识趣。

    张良说,把留县封给我就好了。

    留县在江苏沛县附近,张良的意思很明显,我始终在你左右。

    刘邦大为赞赏,封张良为留侯。

    此后的张良说自己体弱多病,闭门不出,一心修道无杂念,据说修炼到辟谷不食的境地。后来故地重游,在谷城看见了黄石,认为那就是当初给他兵书的老人,将黄石带回去祭拜。

    我想范蠡一定能和张良做朋友。

    刘邦为了犒赏萧何,封他为酂(zan)侯,那时候侯爵是有食邑的,爵位相等,只能以食邑多少来比较了。侯爵之中,萧何的食邑最多,名列前茅。

    将军们不愿意了,对刘邦抱怨,我们是卖命的,每日里刀来剑往,那个身上没有伤痕。萧何坐在关中,又没有攻城野战之功,凭什么在我们上面?

    对付这帮粗人,就得说他们听得懂的话。

    刘邦说,你们都知道打猎吧?

    将领们点头。

    刘邦说,打猎的时候,猎人发出号令,而后放猎狗出去追逐猎物。你们得到猎物,功狗也;萧何发号施令,功人也。何况你们跟我打天下,多的不过一家两三个人,萧何家族里几十个人随我打天下,怎么能一样呢!

    论功劳的话,萧何可以说,我家死了多少多少人,你家呢?

    诸将于是也认了。

    此事也为以后奠定了基调,但凡将领出去作战,九死一生什么的,全是猎人指挥的好。袁崇焕击败清兵,为表彰魏公公领导有方,给魏公公家的子侄加封世袭官位,袁崇焕官升一级,赏金千两,气的袁崇焕撂挑子走人了。

    凡事做绝,刘邦又给萧何加了两千户。

    刘邦解释说,昔日我出差去咸阳,诸人为我送行,给的礼钱都一样,独独萧何多送了我两百钱,这份恩情不能忘啊,当涌泉相报。

    然后评比功劳第一等,武将们推出了曹参来跟萧何对垒。

    武将们说,平阳侯曹参,负伤七十余处,斩关夺隘最多,劳苦功高,当排第一。

    曹参和萧何起兵的时候都是县吏,地位相等,只是职权不同。樊哙属于猛将,曹参则属于刘邦麾下最有威望的将领,后期跟随韩信征战沙场,是刘邦安插的亲信,最后帮他夺了韩信兵权,确实功劳不小。

    这算是两个派系的争斗,曹参的将军派和萧何的关内派。此时的争执,决定了入主长安之后,谁当权秉政的问题,毕竟功劳第一的当丞相,以后见面了你都得先行礼,所以定然要争夺。

    此时,萧何派的关内侯鄂千秋进言,他说,曹参虽然有功,但算不上第一。陛下跟项羽打了五年,常常连军队都丢光了。萧何在关内征收粮草,募集兵员给陛下送过去,这才让陛下站稳脚跟,这才是万世之功。一百个曹参也不能保全汉室,怎能因为一时之功而凌驾于萧何之上呢。

    将军派的也无话可说,毕竟人家说的是事实。

    刘邦称善,于是封萧何为第一功。既然功劳第一,那么就得有点优待啊,再增加几千户食邑?

    人总是追求自己没有的东西,金钱食邑虽好,可是多了也就不以为然了,既得陇复望蜀焉。

    刘邦给萧何的是特权——剑履上殿、称名不屈。

    这里要引申一个故事:

    刘邦攻取咸阳之后,儒家的叔孙通前来投靠。他是秦朝的博士,常常在君王左右,所知广博,对秦朝的礼仪制度很了解。

    但是当时在打天下,刘邦本人对读书人也看不起,动不动就以腐儒来骂人,所以儒家混的愁云惨淡。叔孙通则不同,他经常向刘邦举荐一些猛将,帮助刘邦打天下,所以还算受到刘邦认可。

    一来二去,叔孙通的弟子们受不了了,对老师说,你看我们跟了你这么长时间,你富贵了也不知道向汉王举荐举荐我们。

    叔孙通说,汉王如今争得是天下,要的是能打仗的人,还不是推荐你们的时候。

    等到刘邦平定天下后,松口气,然后烦恼来了。手下这帮子人太不懂规矩了,毕竟和自己关系深,平日里也打闹惯了,有的在朝廷上吵起来的时候,将军们一言不合拔剑相向,有的喝醉了用剑砍柱子,调戏宫女,让人烦透了。

    叔孙通此时进言,说我知道秦国上朝时的场景,大臣们战战兢兢,一溜小跑的来上殿,都不敢抬头看秦王。秦王说一不二,大臣们从不敢违逆他的意思。

    刘邦羡慕不已,都是皇帝,你看人家皇帝做的。

    叔孙通见游戏,于是说,前朝的那套礼仪我还记得,不如演练给陛下看看。

    刘邦很感兴趣,于是叔孙通叫来了自己的弟子,让他们排演上朝的仪式。刘邦看后大为赞赏,动了心思,于是问叔孙通,能不能用这套来管管无法无天的将军们?

    叔孙通自然答应,然后带着弟子们忙活了。

    礼仪其实是一种气势、排场,不要求每个人都动作到位,只要大家都恪守自己该做的事就好。叔孙通先从容易的入手,将宫女、侍卫训练好,而后训练臣子们。

    当年秦舞阳,十三岁杀人,被称为勇士,可是见了朝会这种大事之后,不禁害怕战栗。争勇斗狠,并不代表着你从容不迫。将军们到了刑场,也有不少哭天抢地的,儒生们看似柔弱,也有不少斧刃加身而面不改色,从容就义的。

    将军们第一次见这种大阵势,都有些心虚,表面不屑一顾,私下里还是挺看重的。

    上朝后,刘邦坐在君王座上,殿外是带剑卫士,大臣们将剑卸下来,脱了鞋子,低着头排成两排,小跑着上殿,而后跪拜,之后跪坐在两旁,听着刘邦训示。

    刘邦坐在上位,哈哈大笑,我今日才知道做皇帝的威风啊。

    是啊,以前在下面,只是想当皇帝会如何,可是当上了,发现并没有那么威严,心中郁结,知道如今,才知道原来是自己没用对人啊。

    在两旁的臣子小跑着上殿的时候,萧何穿着鞋子带着剑走上殿了;臣子们跪拜的时候,萧何只要拜一拜就好。

    萧何这样,臣子们羡慕不已,大丈夫到这地步才威风啊。

    刘邦给萧何的叫尊严,也叫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当然,能换到这一步,萧何也是很不容易的。

    刘邦没发迹的时候,萧何就是县吏了,对刘邦多有照顾,送礼钱的时候别人都送三百钱,独他送五百钱。

    刘邦发迹之后,萧何跟随在旁,作为元老级别的人物,为刘邦管理后勤,军中补给。

    刘邦攻下咸阳,众人都在抢金银珠宝,萧何则率先把重要的图籍文册保留下来,为他管理汉中打下基础。

    刘邦封为汉王,将领们纷纷逃走,萧何却能慧眼识英,将韩信举荐给刘邦,助刘邦成就大业。

    刘邦外出征战,将汉中的管理权下放给萧何,萧何出色的完成了任务,保证了刘邦后勤供给和兵员补充。项羽手下没有萧何这类人才,人越打越少,粮草不济,不得已请和撤军。

    在汉中的时候,萧何凡事都请示刘邦,绝不自己拿主意。事情紧急的时候,自己先处理了,也要将此事再禀告刘邦,可以说非常谨慎。

    张良是范蠡,知道功成身退。

    萧何如文种,守谦退之节。

    刘邦为勾践,不得志时谦逊下节,得志时便要吃人。

    公元前204年,刘邦和项羽对峙,百忙之中,多次派遣使臣去慰问萧何,夸赞他劳苦功高。

    鲍生对萧何说,汉王在前线风餐露宿,却还这么惦记你,是对你不放心啊。不如你派遣本族的子弟去前线,这样汉王就放心了。

    是啊,事情千头万绪,聪明人总是抓住最紧要的东西,忽略其他。

    刘邦最紧要的莫过于项羽,花心思最多,其次是萧何,毕竟自己战况不利,要是萧何也投了项羽,那么自己就死定了。

    当时是乱世,诸侯王降而后叛,下属另投别路也很正常,所以刘邦始终留心萧何。

    萧何于是将族中子弟送到刘邦军中,以此表忠心。

    刘邦见此,心中宽慰,于是将萧何划为稳定因素,专心对付项羽。

    处在高位的人,无时无刻不在争斗之中,跟自己人斗,跟外人斗,你要有这种觉悟。

    《教父》中,老教父葬礼上,老教父的朋友、下属和敌人纷纷前来致敬。

    新教父将目光盯在了老教父的手下上面,死死的盯着。

    手下萨利走到新教父面前:巴西尼安排了一场会谈,在我的地盘上,大家可以谈一谈,我会负责保证你的安全。

    新教父点点头,表示同意,萨利离开。

    军师:我一直以为会是克利曼沙呢。

    新教父:巴西尼选人很准,萨利一向很聪明。

    是啊,老教父告诫儿子,我死后巴西尼一定会约你谈话,你一去他就会杀了你。所以谁说让你去,谁就是叛徒,被巴西尼收买了。

    集团是利益的组合,一个大集团集结了一大群小的利益组织,在集团稳定的时候,它们出工出力,为组织卖命。可是当集团将要下沉,或是眼看就要下沉的时候,它们很多就会投向别人,暗地里给你来上壮烈的一刀,就此斩断你苟且偷生的脖子。

    刘邦当了汉王,就要知道那利益笼络人,要不断的给他们利益,而不是一次性给完,否则他们就不会为你卖命了。

    有个小故事:

    作家雇佣了一个小工,谈好价格是二十,见他不容易,于是给了他四十块钱,并且告诉他,你先在楼下等着,我上去拿下东西。

    小工又惊又喜,连连答应。

    作家拿完东西下来,小工已经不见踪影,连带三轮车上的两块柜台玻璃也拉走了。

    作家在文章中总结说,这是礼仪的缺失。

    先收货后付账,钱要一笔一笔的给,其实都是共识。你可以觉得对方不容易,但是一定不要给对方可趁之机,因为依靠信任是不够的,信任之外还要有约束力。

    所以刘邦不断地封赏,韩信当了齐王之后,依旧不停调遣,那就告诉他,我再把某块地封给你,不过是在项羽的地盘上,需要你发兵才行。

    韩信是员工,做事讲究收益,我都为你打了天下了,多要点也不过分啊,谈好条件才好做事,你不能老是拿着过去的恩情说事啊。

    这种讨价还价,使得刘邦看穿了手下的本质,就是没有利益,鬼才帮你做事,而有了利益,多大的恩情也靠不住,所以他多疑。

    萧何呢,你要理解刘邦的多疑,不要总是说我为你立了多少多少功,我怎样怎样忠心,你竟然还怀疑我,要学会换位思考,要知道身处高位定然受到怀疑。

    善良、忠厚、忠诚,是经不起考验的。

    忠厚的人对上百、上千不动心,上万上百万呢,那就难说了。

    据说有个人解放前举家迁往台湾,临行前忽起思乡之情,于是将行李委托给管家,自己带着家眷再次缅怀下故乡,结果回去之后发现管家带着行李跑了。

    于是那人只好留下,自此打渔潦倒一生。

    很多人说,能骗你的人一定是你信任的人,因为别人你也不信。

    《肖申克的救赎》里,凶手在高尔夫球场的餐厅里面打工,就是为了接近那些有钱人。他找好目标之后,找到他家后偷窃,被发现了就行凶杀人。

    也许你在餐厅,临走前好心的给了服务生二十美元作为小费,觉得是做了件好事,其实是给自己带来了灾祸。

    站在刘邦的位置上,你会发现自己手下鱼龙混杂,什么人都有,你自己也要使尽手段,睡觉都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说不定前面打着正好,忽然后方就起火了。

    这个时候就要你有手腕,镇得住自己人,起码要预案,要知道萧何造反了,谁能制住萧何,韩信不听话了,要用曹参克住他。

    萧何、韩信,他们是朋友啊,向来共进退的。而曹参呢,虽然和萧何是老乡,可是关系并不很好,这种隔阂也可能是刘邦故意造成的。

    所以刘邦相互压制,为的就是把自己立为唯一的核心,除了我谁也不能让大家心服,于是下面人就不会觉得自己可有可无。

    秦末之后,豪杰并起,称得上英杰的数以十计,奇谋百出,都是为了自己谋利。刘邦从中脱颖而出,从一介白身,蜕变成众望所归的核心领袖,将人杰们笼络在自己身边,当之无愧的第一英雄。飘天文学_www.piaotian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