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 玄幻小说 > 春秋英雄志 > 《春秋英雄志》正文 第十四章 后起之秀
    杀了晁错,不过是为了拉拢中间的诸侯王。刘启很清楚,吴王刘濞这类人,既然已经造反了,那就会走到底,他们之间只能用武力解决。

    不过过场还是要走的。

    袁盎去七国传递命令:皇帝赦免了你们的罪过,斩杀晁错。

    七国哈哈一笑,刘启还没打就露怯了,事到如今,哪里是杀一个晁错就能解决的事。

    晁错的倒台,也就意味着朝廷内认为他所执行的一系列的措施都是错的。既然晁错是错的,那么当初反对他的人自然是对的。

    于是刘启宣召窦婴,任命其为大将军。窦婴不干,说我病了。

    你让我我走,我就走,让我来我就来,那我的形象岂不是全毁了?

    刘启于是说,国家如此危难,你身为皇亲国戚,怎么能袖手旁观呢——王孙安得辞。

    窦婴摆摆架子,不过是发发怨气。他自己在家中广纳豪杰,当此时机你要不让他出马,恐怕他自己在家中急的都要吐血,毕竟一损俱损,刘启倒台了,窦家怎么办?

    窦婴并非一个人在战斗,他的门客袁盎、栾布也得以重用。

    袁盎,和晁错是同龄人。他的家庭经历比较丰富,老爹当年是强盗,可惜没在秦末做番大事,那是洗白的最佳时期。袁盎文采不错,也会那么两下子,于是投奔了吕禄做了门客。

    后来吕禄被杀,哥哥袁哙向孝文帝举荐了袁盎,于是成为孝文帝的近侍——中郎,年俸六百石,归掌管宫廷卫戍的光禄卿管理,做了个武官。

    一般朝廷礼仪,下完朝后,太监吆喝一声起驾,群臣跪倒恭送陛下,等皇帝走后大臣们才散去,这叫礼貌。那时候周勃当政,孝文帝对他很恭敬,说完国事后经常目送周勃离开。

    袁盎见后,心中不爽,问孝文帝,丞相周勃是怎样的人?

    孝文帝说,社稷之臣。

    袁盎说,吕后在位时,他不作为,吕后死后,他顺势铲除吕氏。周勃说功臣还行,哪里谈得上社稷之臣。

    所谓社稷之臣,就是刘邦的三杰,没他们不行,故而是社稷之臣。所谓功臣,功劳苦劳都有,但是换个人也行。

    孝文帝听后点点头,深以为然。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周勃平定吕氏之后,刘邦对他的期许已经达成。他本人做丞相又不合格,陈平等人做得更好,对孝文帝只有功而没有用了。

    袁盎和孝文帝的对话是公开的,于是传出去,传到了周勃的耳朵里。

    周勃勃然大怒,找到袁盎说,我和你哥哥关系不错,跟你又没仇,你为什么在皇帝面前损我。

    袁盎坚持不道歉,在当时承受了极大的压力,可是他挺住了。

    后来周勃被抓到牢中,没人敢进言,唯独袁盎上书,劝说孝文帝放了周勃,他绝不会造反的。

    周勃出狱后和袁盎成为好朋友。有的人不骂自己,可是也不帮自己。袁盎平日里骂自己,可是关键的时候帮自己,这不是千金难买的知己吗?

    袁盎就这么在朝中一炮打响。

    淮南王流放蜀地的途中去世,孝文帝极为哀痛,绝食来惩罚自己。

    袁盎说,太后病了,陛下亲自尝了三个月汤药,比曾参还孝顺;诛灭诸吕后,陛下以莫大勇气到了长安,比孟贲还有胆色;大臣推荐陛下为天子,陛下推让了四次,比许由多三次。陛下高风亮节,天下皆知,贬斥淮南王也是为了让他自新,错不在陛下。如今淮南王死了,他的三个儿子还健在,封他们为王也算告慰淮南王了。

    孝文帝被说服,恢复了饮食,敕封了淮南王的三个儿子。

    不过哪能你说别人,别人不说你呢。

    宦官赵谈和袁盎不和,常常在孝文帝面前诋毁他。

    袁盎一日见赵谈和孝文帝同车而坐,对孝文帝说,我大汉无人啊?

    孝文帝自然纳闷。

    袁盎:我听说跟天子同车的都是豪杰,如今却是一个宦官,岂不是说天下没有豪杰。

    孝文帝哈哈一笑,让赵谈下车。

    赵谈恨得牙痒痒。

    孝文帝喜欢刺激,驾着车从高坡往下跑,很带感。

    袁盎拉住马辔说,千金之子,不坐垂堂,何况天子呢?陛下万一有了意外,怎么向天下人交代呢?

    一般人听了之后只有一个字——烦。口口声声为我好,我坐个车寻个刺激怎么了,怎么事事的?

    孝文帝也没了兴致,算是纳谏了。

    不仅衣食住行,连孝文帝的家务事也要管。

    孝文帝的宠妃慎夫人平日里和窦皇后同席而坐,也没人说什么。一次外出,两人的坐席都一样,袁盎特意将慎夫人的席子拉远点,以显示和窦皇后的尊卑之差。

    慎夫人见了之后大怒,很明显,她要是就此认了,那么以后处处都要低窦皇后一等,要是闹了,那么以后也就没人敢这么对自己了。

    慎夫人站起来,就是不落座。

    本来开开心心的,窦皇后也没说过什么。孝文帝认为一家人和和气气的,这都是小事,偏偏你袁盎闹幺蛾子,这一闹老子后宫起火,你看热闹是吧。

    很多大家都不在意的东西,经过有心人一说,心思就活泛起来了。

    原本正副局长关系不错,单位的人见了都以局长相称,偏偏一个新来的喊局长如何,副局长如何。副局长听后不喜,叫来新来的训了一顿,说你年纪轻轻的,在社会上要知道尊重前辈。

    局长听后,心中很不满意,人家小年轻也没喊错,你本来就是副局长。为了这种事,你还专门训人家一顿,说明你很不满意“副”字啊,那就是想当正局长了。

    此后,局长听见别人喊局长时,心中虽不说,但是内心一定就不开心了,虽然以前都是这样的,可那是自己不在意罢了,如今在意了,那意思自然就变了。

    副局长察觉了局长的不满,要么乖乖装孙子,让员工们以后称自己副局,要么不管不顾,觉得正局小肚鸡肠,一个称谓而已,又不是抢了你位置,何必那么在意呢?

    小事发酵后,渐渐成为内斗,双方你留我走,要么我留你走。

    一切都因为一个年轻人的一句称呼。

    陈平当初在楚军中挑拨离间,也都是从小事开始的,可是小事发生得多了,连亚父和项羽都能有隔阂。人,总是有那么点私心的,不争馒头争口气,明知是两败俱伤也会做下去,因为太欺负人了。

    窦皇后本身就是狠人,对此早有不满,只是她能忍而已。如今袁盎将矛盾激化,慎夫人摆明了不给这个面子,还是要求原来的待遇,位置虽然差一点,可是怎么能咽下这口气呢。

    窦皇后多半会隐忍,可是这一忍,自己气得不行不说,下面办事的太监宫女就会认为自己软弱可欺,于是就会投奔慎夫人,帮她打击自己。窦皇后若是不忍,那么就是后宫大战,站在窦皇后的位置上,着实不愿意,等着儿子上位就好了,平白跟慎夫人开战,若是自己倒台了,儿子估计也要被清场。

    孝文帝将袁盎拉过来,骂了个狗血淋头,你说你捣什么乱啊?

    袁盎说,宫中自有尊卑贵贱。

    孝文帝说,宫里面的事,那轮的找你插手。

    袁盎也不生气,只是意味深长的说了一句话,彻底扑灭了孝文帝的熊熊烈火,让他后怕起来。

    陛下难道忘了戚夫人的事了吗?

    孝文帝知道这句话的分量,霎时间冷汗都出来了。

    袁盎说,陛下若不趁此时将慎夫人和窦皇后的尊卑定下来,反而是害了慎夫人。

    孝文帝回宫了,慎夫人对他哭诉,说你一定要妾身做主啊。

    孝文帝于是将袁盎的话转述了一遍。

    慎夫人不敢哭了。

    此后慎夫人送了袁盎五十斤金子,多谢他的大恩大德。

    虽不知道慎夫人下场如何,不过想来她肯定收敛不少,对窦皇后既尊且敬,不敢再有逾越和慢待。

    儒家礼法真的没用吗,我看不见的。礼法,只是给了所有人一个合适的名分,都说礼法害人不浅,可要是没有了,大家一窝蜂的乱来,平白引起争端,那才是害人不浅。

    有一个词叫非份之心。

    你是诸侯王,偏偏要用皇帝礼仪,让别人称呼你为天子,虽然没有造反的实力,但是你想做什么,你有了实力之后,第一件事岂不就是造反吗?

    鉴于袁盎表现太过突出,孝文帝任命他为陇西都尉,当然一般说法是贬斥了,不过其实也是一种保护和历练。都尉相当于师长,是正式的军官,相当于外放。

    袁盎做得很不错,手下人争相为他效命。从他在宫廷里的表现来看,此人做事滴水不漏,都是看准了才做的,这才游刃有余。连家务事都能管的人,做个都尉有何不可。

    很快袁盎调任齐国相国,随后改任吴国相国,负责监视刘濞。

    孝文帝觉得这样的人折腾自己太可惜了,应该折腾诸侯王去。

    袁盎出发前,侄子袁种对他说,叔叔此去要想保住命,只能不理政务,每日里饮酒,只要劝说刘濞不造反就好,不然刘濞定然杀你。

    刘濞在一方横行惯了,多有不法行为,对朝廷来的人本就忌讳。袁盎在长安擅长劝谏,到了之后若是依旧如此,刘濞有的是办法让他死。

    袁盎到了吴国,每日里饮酒,不理政务。

    刘濞放下心来,反而送了很多礼物给他,想要拉拢他。

    袁盎也照单全收,表示咱们井水不犯河水,你给我我拿着就是了。

    遇见明主就出来当官,遇见昏主就装糊涂,袁盎是很识趣的人。晁错那样将自己放在必死的位置上,还甘心走的毕竟是绝无仅有。

    袁盎年纪也大了,告老还乡,回到长安定居。一次路上碰见申屠嘉的马车,袁盎立刻下车向丞相请安问好,申屠嘉在车上拱拱手就算谢礼了。

    袁盎深感屈辱,感觉丢了面子,于是打上门去找申屠嘉要说法。

    贵人事忙,那跟你赋闲在家的人一样。

    袁盎等了好久,申屠嘉才出来,和他客气几句。

    袁盎表示有几句话要说。

    申屠嘉大公无私的说,公事公办,若是私事,我不管私事的。

    没办法了,袁盎问他,你觉得和周勃、陈平比如何?

    申大人摇头,我怎们能跟他们比。

    袁盎:你以前是弓箭手,以脚蹬弓射箭,后来官至丞相高位,辅佐陛下。陛下听闻有人进谏,尚且停下马车,能采纳的就采纳,不能采纳俄就搁置,如此招揽贤才。你呢,傲慢无礼,不听人劝谏。以陛下的英明,你恐怕不能长久啊?

    申大人听后惶恐,于是将袁盎待为上宾。他能从士卒做到丞相,要是没有虚心纳谏的胸怀,早就死透了。

    袁盎和晁错是对头。晁错当了御史大夫,收集诸侯王罪证,连带着也整理了不少袁盎的黑材料,交了上去。

    袁盎就此成了平民,一无所有。

    这还不算,七国之乱后,晁错想一把结果了袁盎的性命。

    性命攸关,袁盎投了窦婴的门路,见到了刘启。

    于是结果逆转,晁错被杀,袁盎因为当过吴国相国,被刘启任命为太常,派往吴王刘濞哪里宣旨。

    吴王刘濞见了袁盎很开心,你在任的时候没跟老夫作对,老夫还记得你,既然来了,就在我麾下当个将军吧。

    袁盎自然不从,不从刘濞自然不干,不干自然将袁盎困起来。

    关键时候,袁盎的好人缘发挥了作用。

    当年他麾下有个从史,喜欢上了他的婢女,于是两人私奔。袁盎得知后立刻驾车去追,赶上了二人。从史和婢女自然吓得不行。

    袁盎下车对从史说,你想要你就说啊,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我自然会给你,不可能你说想要我不给你,你说不想要我偏不给你,大家讲道理嘛。

    从史不仅得到婢女,还官复原职,至此对袁盎死心塌地。

    袁盎走后,从史青云直上,当上了校尉司马。见袁盎受困,于是想法放他走了。

    袁盎一路狂奔到了梁国,这才脱险,向刘启复命。

    而栾(an)布呢,资历更加老。

    栾姓当初是晋国大姓,赵氏、魏氏、韩氏一样的存在,可惜后期凋零了,家道中落。

    栾布和彭越是好朋友,彭越当了湖匪,栾布却被人贩子绑走卖到了燕国。主人家对栾布不错,后来主人家被杀后,栾布为其报了仇,顿时声名鹊起。

    燕将臧荼听说后很是欣赏他,封他为都尉。后来臧荼当了燕王,后来又被杀,梁王彭越就让栾布来梁国担任大夫。

    彭越被杀后,头颅挂在城门口。刘邦下令,有敢于凭吊彭越的,一律抓起来问罪。

    栾布从齐国回来,到城门口向彭越跪拜,诉说自己出行的情况,哭得很伤心。

    这种反面典型自然被抓,刘邦要烹杀他。

    栾布说,当初彭越牵制项羽,垓下之战又围困项羽,如此陛下才能取胜。如今天下平定,就开始诛杀功臣,我栾布不是在哭彭越而是在哭天下忠臣啊。

    刘邦听后放了栾布,命他为都尉。

    好笑的在于,项羽待人很好,可是一旦被触怒,就要烹杀人,而且多半烹杀了。

    刘邦待人态度很差,一旦触怒就要杀人,可是听人说的有道理就将人放了。

    要做事的人一定要看准对象,想好说辞啊。

    栾布后来担任燕相,又担任将领,自夸说我穷困的时候,没有失去气节,如今富贵了,行事更要称心如意。

    于是栾布将对自己有恩的,全部封赏了一遍。

    窦婴和袁盎、栾布相交,共同反对晁错,你能说他们是奸臣吗?

    他们其实和晁错一样,都是为国。只是为国的方法不同,他们觉得晁错是胡来,不仅给自己引来杀身之祸,还连累了天下百姓,是个蠢人,于是反对他,而不是反对他的赤诚之心。

    窦婴担任大将军后,将千金放在家中走廊之上,打开箱子,宾客们做事用钱,你们自己拿就好,我绝对信任你们。

    常言人以类聚,窦婴门下聚集了不少贤才。

    窦婴率军驻守荥(yg)阳,防备着齐国和赵国,栾布从燕国发军,很好的控制了两地叛乱的局势。

    齐国依旧很有意思。

    刘盈去世后,子嗣众多。汉文帝将齐国一分为六,算是人人有份。

    胶西王刘卬、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和胶东王刘雄渠,这是四个造反王,还有两个不造反的。

    济北王刘志被胁迫参与叛乱,后坚守不发兵,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所以后来赦而未杀。

    齐王刘将闾镇守临淄,四个兄弟来攻,好歹守住了。

    不过可惜的是意志不坚定,之前他也打算参加作乱,还曾经提出过废除刘启帝位的想法,后来被围攻的时候,又跟围攻自己的兄弟们眉来眼去,差点投降。

    事发后,栾布率军进攻临淄,想要一举将他铲除。

    刘将闾于是自杀,自杀好歹还能追认个名分,不牵连家人,若是这点觉悟没有,连封国都保不住。

    至于赵国,栾布水淹邯郸,刘遂自杀。

    齐国、赵国这一路被窦婴搞定了,窦婴也因此被封为魏其侯。而另一路吴楚联军,则是叛乱的主力,迎接他们的将是刘启的王牌——周亚夫。飘天文学_www.piaotian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