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 玄幻小说 > 大汉好男儿 > 《大汉好男儿》正文 第二十三章 在西汉出差(一)
    常惠从成衣铺回来,刚进院子里,就看到娟姑娘与杨妈正在忙个不停。

    常惠便热心地上去帮忙,“姐,我来帮你烧火吧。”

    娟姑娘抬头一看,见是常惠,有些惊喜,“不用,不用。你身体都还没有完全康复,姐忙得过来。”

    常惠道:“我都全好啦!我还答应了老爷跟他去齐地进货呢!”

    娟姑娘一听,满心欢喜,“真的啊?这么说来,你打算继续留下来了?”

    常惠道:“嗯。反正也没地方可去,又难得遇到老爷这么好的主顾。今天老爷跟我一说,我就应下来了。老爷还说要给我薪俸二百石呢!刚才还让我去做了二身衣服。”

    “这可是大好事啊,常惠,你可得好好请我们吃一顿的。”杨妈在一旁边听了,笑着说道。

    常惠道:“当然啦,不过,现在我还没有钱。等我拿到薪水的时候,一定要请你们好好地到馆子里吃上一顿。”

    娟姑娘笑着问道:“有我的份吗?”

    常惠答道:“当然有啦,少了任何人也不能少了你啊。哦,还有九叔。”

    娟姑娘这才撇嘴道:“这还差不多,算你姐姐我没有白疼你一场。”

    常惠顿时就象一个淘气的小弟弟问娟姑娘道:“姐,你这煮的是什么呀?”

    娟姑娘答道:“你们不是要去齐地进货吗?姐这是在帮你们做干饭。”

    常惠很是好奇,要知道,在现代社会,吃干饭可不是一个好听的词汇,意思是指人只会吃饭不会干事。于是问道:“这干饭是什么东东啊?”

    娟姑娘扑哧一笑,“你说话好有意思。什么东东都出来了。姐告诉你吧,干饭就是先把稻米煮熟以后又晒干你们可以带到路上吃的一种东东。”

    常惠恍然大悟,原来干饭就是一种跟炒米、方便面差不多的食品。古代的人们之所以制作这种食物,主要是便于长期保存。吃这种食物的人,应该主要是商人和士兵们,可以用干饭作为旅行中的干粮和军粮。

    店铺里出去进货,随同的人员很多,路上要吃的东西不少,怪不得老是看到娟姑娘每天都要舂米的。

    常惠又问道:“怎么没有看到九叔啊?”

    杨妈道:“他啊,杀猪去了,出门就得杀几头猪的,做一些咸肉的,路上吃。”

    常惠初一听,感觉到有些惊讶,老爷让我们跟他出差,连吃的东西都要从家里带,这未免也太抠门吧。后来一想,凭周老爷的为人,应该不至于如此。想必是为不备之需准备的。这么多人出去,万一路上天黑的时候还找不到吃饭、投宿的地方,那怎么办?不就得靠这些东西充饥的了吗?

    常惠感觉到杨妈在周家呆了好多年,一定会知道有关这方面的好多事情,问道:“杨妈,依你判断,我们这一趟大概什么时候出发啊?”

    杨妈道:“这个我可说不准的。哪天出发,那可得请人卜一卦,择个吉日吉时的。不过,光是我们准备东西,就得十来天的。一定是在十天以后。”

    原来古人出行前,都是要找人卜一卦,择个吉日吉时的,怪不得老爷也说不出具体的日子来。

    终于,选好的吉日吉时到了,周记绸缎铺的进货大军开始按时出发。光是牛车就有五十辆。周松是个很精明的商人,平时家里也不养闲人,这些牛车,都是他租来的,不过也大都是平时早就熟悉了的主顾。

    阿九跟着周老爷在前面带路,常惠领着几辆车跟在后面。他的车上装着好些从家里带出来的东西。有吃的干饭、咸肉,还有一些席子、被子等床上用品。当然,一些生活用品也是必不可少的。有茶叶,有蜡烛,甚至还带了一些防虫驱暑的中药,就算是遇上个什么伤风感冒的,自己熬一剂药吃就行了。看来古人想得还是挺周到的。

    常惠有些奇怪,他学过地理,知道从汾水下去,就到了黄河,沿着黄河一直往下走,穿过河南,就直接到了山东,直通入海口。虽然说绕了一点,但坐车颠簸、还要翻山越岭,走水路就要惬意多了。为何不走水路呢?

    带着这个疑问,他追上了前面车上的周松,好奇地问道:“老爷,我们为何不走水路要走这陆路呢?”

    周松笑道:“你这小子还真挺喜欢勤学好问的。告诉你也无妨。这水路啊,只通到都城长安。我们若是去长安,就可以从水路走。去齐地,还从未听说过从水路走的。”

    常惠终于明白了。也许,那个时候的条件,还无法征服黄河的凶险。想要征服黄河,就非得有郑和下西洋时的宝船不可。好在这牛车虽然笨重粗陋,但还算平稳,人称“太平车”。就是走得太慢了,每天行程也就是四、五十里。

    常惠粗略地算了一下,从太原郡到齐地,有一千五百里路,这样走下去,去得有三、四十天,回来还得有三、四十天,这一趟差下来,就差不多三个月了。这二百石的年薪也真的不是那么好赚的。

    前方的视野里出现了中国汉代的长城。都是很完好的,让常惠特别的兴奋。天下九塞,雁门为首。据说雁门关长城是山西最为壮观的长城,票价还要90元人。那段长城较之眼前的长城似乎少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因为那可能是后代不知道是唐宋还是明朝修葺的,怎么又比得上眼前这段用沙土夯墙的呢?

    你们看,这个烽燧台就是用芦苇、胡杨、红柳等夯土外包土坯构筑的,高者达十来米。站在高峻处,燧、墩、堡、城连属相望,每隔五里一燧、十里一墩、卅里一堡,百里一城。

    每个烽燧台都有值勤的士兵。古代没有电话、手机、卫星等现代通讯设备,聪明的中国人便发明了这一种军事通信手段。一旦匈奴前来,就可以及时发出警报。白天放烟告警叫“烽”,夜间举火告警叫“燧”。

    每一座峰燧旁边都堆有报警时用以点燃烽火的柴垛和干牛糞(放烟用的)。飘天文学_www.piaotian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