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 修真小说 > 峥嵘仙梦 > 第654章 王氏渊源
    王氏精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王氏在延续,不断地开枝散叶。

    王崇最后因王莽篡位建立新朝而遇害,之后王氏又是沉寂一段时间,王氏家族真正成为士族其实源于王戎和王衍两人的活动。

    王戎是三国末期竹林七贤之一,他们兄弟倒是尽情释放了贪婪和邪恶因素,为王氏过渡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东晋初年的政治军事格局倒与王衍有很大关系,王衍对西晋末年的局势并不看好,于是便想“狡兔三窟”之计,以确保琅琊王氏的安全,他安排王导去琅琊王司马睿那经营东南,王羲之的父亲王旷在北方,而王敦则掌控兵权在荆州一带。

    三窟之中只有王旷在北方失败,而王导和王敦两人则完全掌控了东晋初年政军大权,出现了“王与司马共天下”的局面。

    至于太原王氏,他们长期沉寂,一直到汉末司徒王允的出现,不过王允在杀掉董卓后,被反扑的董卓下属给抄家灭族,只剩下两个侄子逃了出来,他的侄子在汉末三国时期也很有名,可惜后来又一次站错队,再一次被抄家灭族,也就说王允这一支人脉基本上结束了。

    不过王威的后代另一支在西晋时期开始活跃起来,东晋时期这支王氏虽然不如同宗的琅邪王氏,却也曾一度兴盛。

    王旷在北方政治上虽然失败但是家族发展上毫不逊色,其第二子王羲之幼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早年又从卫夫人卫烁学书,之后师承钟繇,志存高远,富于创造。

    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脚下盘泥,依样画着葫芦,而是要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拘泥于古人,不背乎今,他把平生博览所得秦汉篆隶的各种不同笔法妙用,悉数融入于真行草体中去,遂形成了他那个时代最佳体势,推陈出新,更为后代开辟了新的天地。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他也被誉为书圣,其子王献之亦是一代出名的书法家,其他子也是出相入仕,家族一度繁荣。

    又是悠悠几百年,王氏也是几度沉浮,精血流传在世俗中淬炼和沉淀,唐朝时期的琅琊王氏,因社会形势的变化,家族优势不再,琅琊王氏后人凭借家学传承,多以科举入仕,或联姻帝室、名族,曾一度显赫。

    琅琊王氏在汉唐间担任宰相者共有104人,可谓“公侯世及,宰辅相因”,著名诗人王瀚、王昌龄、王之涣也是名不见经传的王氏一支。

    但人界唐朝统治者采取了推行科举制、编修《氏族志》等打击门阀制度的一系列措施,使琅琊王氏的个别分支仅可以维持中等士族的地位,其他分支则与庶民无异,唐朝刘禹锡作《乌衣巷》,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恰切的描述了琅琊王氏家族的零落状态,”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时光冉冉到了宋代,王氏子孙王安石一度耀眼,做为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先是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十分显著。

    之后进阶宰相主持变法,也称王安石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病逝于钟山之后被追赠为太傅。

    王安石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强调文章的现实功能和社会效果,主张文道合一,他的散文大致贯彻了他的文学主张,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进步色彩,推动了历史进程。

    大江东去浪淘尽,一时多少王氏豪杰!王氏家族精英无不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人界书写着波澜壮阔。

    又是无数时光流逝,王氏进入了人界的明代,王华生了儿子王守仁又名王阳明。

    王守仁因凝结了峥嵘子三次传世精血的淬炼精华,出身不凡,天生有特殊的气质,他的母亲怀孕十四个月才分娩,在他诞生之前,他的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

    王守仁5岁仍不会说话,但已能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有一高僧过其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祖父于是根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为“守仁”,随后他就开口说话了。

    他的父亲王华喜爱绍兴的山水,举家离开余姚,移居绍兴,幼年的王守仁,有着良好的家世,也因此拥有一个非常优越的学习环境。

    王守仁十二岁时正式就读师塾,十三岁,母亲郑氏去世,幼年失恃,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挫折,但他年少有为,志存高远,心思不同于常人。

    一次与塾师先生讨论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

    当时国家朝政腐败,义军四起,英宗正统年间,英宗被蒙古瓦剌部所俘,这件事情在王守仁幼小的心中投下了巨大的阴影,他发誓一定要学好兵法,为国效忠,十五岁时就屡次上书皇帝,献策平定农民起义,未有结果。同年,他出游居庸关、山海关一月之久,纵观塞外,那时已经有经略四方之志。

    王守仁十七岁时,他到南昌与诸养和之女诸氏成婚,可在结婚的当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原来这天他闲逛中遇见一道士在那里打坐,他就向道士请教,道士给他讲了一回养生术,他便与道士相对静坐忘归,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去。

    十八岁时,与夫人诸氏返回余姚,船过广信,王守仁拜谒娄谅,娄谅向他讲授“格物致知”之学,王守仁甚喜,之后他遍读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

    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从此,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次的“守仁格竹”倒是在人界流传了下去。

    王守仁第一次参加浙江乡试中举,其后学业大有长进,但他越来越喜欢谈论军事,并且很会射箭,百发百中。

    二十二岁时考进士不中,内阁首辅李东阳对其笑道:“你这次虽然不中状元,下一次科举必定会中状元,试一试为下一次科举作个状元赋。”王守仁拿起笔就完成了,朝堂上的元老们都很惊奇他的天赋才能,嫉妒他的人就开始议论说,这个年轻人如状元及第,必然是目中无人。

    王守仁二十五岁再次参考科举,再次落第,他的状元父亲王华开导他说,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但他笑道:“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

    二十八岁的他参加礼部会试,因考试出色,举南宫第二人,赐二甲进士第七人,观政工部,出治葬前威宁伯王越,回朝上疏论西北边疆防备等八事,随后授刑部主事,在江北等地决断囚狱,随后因病请求归乡,后起用授兵部武选司主事。

    明武宗正德元年冬,宦官刘瑾擅政,并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王守仁上疏论救,而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当龙场驿栈驿丞,同时,他的父亲王华也被赶出北京,调任南京吏部尚书。

    路途中,王守仁被刘瑾派人追杀,伪造跳水自尽躲过一劫,逃过追杀的王守仁暗中到南京面见父亲王华,王华对他说:“既然朝廷委命于你,就有责任在身,你还是上任去。”随后他踏上路途,来到贵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龙场在当时还是未开化的地区。飘天文学_www.piaotian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