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 网游小说 > 天朝之梦 > 第三部 第1142章 未来的明军 求月票
    在御书房大臣翁同龢毕恭毕敬的注视之下朱济世终于看完了这部将给未来大明帝国的工人阶级带去文化和斗争精神的教育法修正案然后提起毛笔在法案最末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实际上这并不是他今天需要签署的唯一一部法案在经过几个月的争论和修订之后《大明义务兵役法》、《大明陆海军预备兵役法》、《大明陆海军志愿兵法》、《大明陆海军日籍志愿兵法》、《大明国民动员法》等五部和维持大明军事力量休戚相关的法案现在也摆在了朱济世的案头。

    是的和土地挂钩的兵役制度已经到了快要寿终正寝的时候了。因为在过去的十八年里大明朝廷一共向为它作战的士兵和军官分配了近一亿亩土地!这些土地主要集中在汉地十八省和辽宁省、交州省占到这二十省耕地总面积的近77%。现在这二十个省已经很难拿出良田进行分配虽然在更为遥远的地区还有大量的土地但是这些土地对汉地人民的吸引力有些不足——毕竟参加集体农庄也能获得那里的土地谁又肯去承担长达20年的兵役? 另外。为了照顾大明帝国最重要的友邦日本帝国的利益大明帝国立宪议会下院还制定了一部《大明陆海军日籍志愿兵法》从立法角度给日本人进入大明陆海军当雇佣兵开了绿灯。而且还允许他们享受和大明国籍的志愿兵一样的待遇还可以在入伍之后拥有大明和日本双重国籍。可谓优厚到了极点。当然。日籍志愿兵的数量是受到限制的不得超过大明陆海军总人数的10%在晋升问题上同样有限制最高可以授予日籍志愿兵的军衔就是上校。想要晋升到更高的位置必须放弃日本国籍彻底归化为大明公民。 而同这些法案同时出现的当然就是在大明军中服役多年的老兵们的退伍潮了……

    “皇上现在差不多是时候去陆军军官学校出席老兵退伍仪式了。”翁同龢看到朱济世将所有的法案都一一签署完毕。然后就连忙提醒皇帝道。

    说实在的朱济世这位皇帝当真是没有多少属于私人的时间每天的各种行程都排得满满的。不是召开御前会议就是召见军事将领或者和政党代表见面催促他们通过和制定各种法案而参加老兵退伍仪式也是这段时间朱皇帝的一个重要行程安排。

    ……

    大明皇家陆军军官学校就是玛丽亚堡附近。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大明陆海军的军事教育体制已经完全成熟。不仅拥有全世界规模最大的陆军军官学校和世界第四大海军军官学校。而且还开办了一所专门培养参谋人才的陆军大学还在南京、广州、东万律、武昌、西安、北京、沈阳、河中、汉城、江户开设了10所少年军校。作为陆军军官学校的预备学校将军官教育延伸到了军人素质的养成。同时也将日本、朝鲜和暹罗等国的陆海军军官培养完全纳入了大明军事教育的体系。

    在陆海军军官学校陆海军大学和少年军校之外大明陆军教育总监部还开办了炮兵学院、骑兵学院、后勤学院、工兵学院、宪兵学院、通讯学院、军事医学院和海事学院等一系列的军事专科学院招收陆军学院或普通中学的毕业生以培养训练他们成为技术军官。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军事专科学院除了炮兵学院之外都是亦军亦民培养的全都是军民两用的人才。另外现在大明国内所有培养海员的船政学校也都拥有军事课程一部分毕业生会进入大明海军服役其余的毕业生则都是大明海军预备役军人。

    总之现在的大明军官培训已经完全形成了系统课程也从照抄英法变成了根据大明的实际情况拥有了自身的特色。不敢说领先世界也是不落后于英法这样的一等列强了。当然维持这样高水平的军事教育和庞大的军队也是一件非常花钱的事情。为此也有不少人提出异议现在除了跟随法国、墨西哥干涉北美战争之外国内外大致已经太平无事每年还要拨出大约一亿两千万银元的军费开支占到大明帝国中央财政收入的40%实在高得有些离谱。难道就不能把有限的财力花在比准备战争更有意义的地方?比如增加教育经费实行全面的免费义务教育之上?不过在朱济世这位开国皇帝的坚持下高额的军费预算总能在立宪议会的表决中得到高票通过。也让大明帝国得以长期保持一支足够让世界上任何一个列强之国都望而却步的强大军事实力!

    车队驶进了大明皇家陆军军官学校门口内笔直的大路教学大楼都是中西合璧式的建筑庄严地伫立在道路一侧。道路的另一侧就是铺着煤渣的大片操场。穿着灰色军服的明军官兵已经在操场上排出了密密麻麻的方阵足足有上万人的样子——他们当然不是军官学校的士官生而是将要从明军退伍的上了年纪的老兵。在他们的对面也就是军官学校一号大楼的正面是一字排开的五堵高一丈半长十八丈的花岗岩垒砌成的“英烈墙”墙的两面密密麻麻地刻着自兰芳解放战争以来为大明帝国的复兴和强大而献出生命的陆海军军人和武装平民总人数已经超过了二十二万……其中也包括在对俄战争和北美战争中牺牲的日籍志愿兵。

    另外还有超过二十万没有留下姓名的太平天国战士和更多的在历次反抗满清殖民统治中牺牲的中华儿女也在大明皇家陆军军官学校中拥有两座无名英雄纪念碑。

    大明帝国不会忘记每一个为了民族独立和中华复兴而战的英雄无论他是不是大明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