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 玄幻小说 > 大时代的梦 > 工匠大师 第五十二章 脱胎漆器(1)
    蓝桉家客厅的博古橱上,摆着一件脱胎菊瓣形朱漆盖碗。

    蓝桉总喜欢把那件脱胎漆器捧在手里细细端详,只见朱漆盖碗质地轻巧坚固,色泽鲜艳古朴,装饰丰富多彩。

    福州脱胎漆器始于南宋,与北京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瓷器并称为中国传统工艺品的“三宝”。

    福州脱胎漆器所具有的这些优点、特点,是由其特殊的制作工艺、髹漆技艺所决定的。

    作为脱胎技艺同髹漆艺术相结合的产物,福州脱胎漆器的制作颇为不易,从选料、塑胎、髹饰至成品,每件成品都要经过几十道、甚至上百道工序。

    工艺非常复杂,制作和阴干等费时,故一器之成往往需要数月,成品还需密闭在阴室里很久。

    福州脱胎漆器产品大致分为实用和欣赏两大类,包括大花瓶、大屏风、各种磨漆画以及茶具、咖啡具、文具、餐具等300多个规格的3000多个品种。

    先秦时期,漆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青铜器,应用于生活,乐器,丧葬用具,兵器等,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汉代,漆器进入其历史的鼎盛时期,品类开始丰富细化,工艺技法丰富,类似玳瑁、镶嵌、堆漆等技术开始出现。

    曾经在中国工艺史上大放异彩的漆器,对于大部分现代人来说却是陌生的,它是古老中国的文化,却被国人遗忘丢弃在角落,漆器工艺成了边缘而濒危的传统手工艺。

    至今福州工艺美术界都以“沈绍安“三字作为脱胎漆器的正宗代表。

    沈绍安早年为油漆匠,在福州杨桥路双抛桥附近开设“沈绍安”老铺,以油漆加工为业,并且制售漆筷、漆碗、神主木牌之类小商品。

    当时福州为八闽首府,手工业比较发达,虽然说漆器行业在各种手工业中的地位首屈一指,但是竞争十分激烈,生意并不好做。

    再说,福州从南宋开始有了漆器,到了清初也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陈旧的工艺影响了漆器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由于店中生意清淡,沈绍安不时到官家深宅或宫观寺庙去做油漆活儿。有一次在一座古寺做工时,他发现寺庙大门的匾额木头已经朽烂了,但是用漆灰夏布裱褙的底坯却完好无损。

    细心的沈绍安从中受到启发,回家后仿照旧匾,用泥土先塑出模型,然后在模型外面裱上夏布,涂上青漆,等漆干了之后脱去土模,再行髹漆加工上色,经过反复试验、改进,终于造出了最早的脱胎漆器。

    沈绍安创制的福州脱胎漆器经过后辈的不断努力,进一步得到改进提高。

    1920年,沈绍安第五代孙沈正镐、沈正恂把泥金和泥银调到漆料当中去,在原有红、黑、朱、紫的髹漆技艺基础上,新研制出金银、天兰、苹果、葱绿、古铜等颜色,使漆器表达的方式和手段得到全新的改变,做出来的作品达到了华丽辉煌、灿烂夺目的效果。

    这种贮加灰烷裱,又称“夹伫”技法,早在我国南北朝时已有生产,后来长期失传。

    回来以后,沈绍安四处虚心走访求教老油漆工,苦心钻研,多次试验,终于想出了用粘土作成坯胎,阴干后,再层层裱上夏布或丝绸,涂上生漆,并在底部打个小孔,待漆干后用水从小孔灌入,使胎泥遇水逐渐溶化流出。

    这个时候,内胎已脱,但外表的器形布层依然无损,再上灰地,打磨、漆研磨和施以各种装饰纹料,因为这个漆器工艺中,注水脱胎而成,于是,沈绍安就给他的发明取名为“脱胎漆器”。

    进贡的碗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内王勇坚说,脱胎漆器问世后,最初主要制作茶箱、烟箱、提盒、首饰箱、观音佛像等实用器物和佛教人物像,大受上流社会欢迎。

    据介绍,传统漆器只有红、黑两色,绍安增加黄、绿、蓝、褐诸色,还使用贴金银箔等手法,使漆器光彩夺目,轻巧耐用。

    于是,“沈绍安脱胎漆器”誉满天下,在当时传为手工艺绝唱。当时民间有诗称:“巧夺天工岂等闲,脱胎非易漆更难,闽中三宝名居首,驰誉环球沈绍安”来赞扬沈绍安的脱胎漆器。

    乾隆年间,沈绍安进贡朝廷的菊瓣脱胎朱漆盖碗更是让他名声大振。菊瓣脱胎朱漆盖碗通高10厘米,口径0.8厘米,壁薄如纸,厚不及l毫米。

    乾隆皇帝见后龙颜大悦,亲自在盖内、碗心题刻隶书填金诗一首:“制是菊花式,把比菊花轻。啜茗合陶句,哀露掇其英。”据介绍,如今这件漆器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内。

    立下家规四传四不传王勇坚说,脱胎漆器问世后,初时,只售出一些朱漆筷子、漆碗、漆盘、漆碟和神主之类的实用器具。

    随着销路看好,登门求购者日多,沈绍安又在漆器的使用上大胆创新,把产品分为实用和观赏两大类,属实用的有:瓶、盆、盘、茶箱、烟箱、首饰箱等;属艺术品的有:人物、围屏、挂框、挂盘、挂联、插屏等,两大类共有品种300多个,脱胎漆器除轻巧美观外,还有耐热、耐酸、耐碱、绝缘等优点。

    在色泽上,沈绍安将传统的只有红与黑两种颜色的漆料,再加以巧妙的调配,增加了黄、绿、蓝、褐诸颜色,有的还使用银箔,贴金等技法,使漆器光彩夺目,鲜艳美观,很受上流社会的欢迎。

    许多富裕人家,甚至远道客商,不惜高价,重金上门求货。沈绍安一举成名后,为了独端这个“金饭碗”,他为子孙后代立下了制作诀窍决不外传的家规,即:“传内不传外,传长不传次,传男不传女,传嫡不传庶”的“四传四不传”。

    他后来也经常手执钓竿、身穿棕衣,逍遥地去湖边钓鱼,以自娱安度晚年,到了道光十五年,这位福州脱胎漆器的鼻祖与世长辞,享年68岁。

    清末沈家漆器步入黄金时代清朝道光年间,福州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福州脱胎漆器外销量也日益增加。

    沈家第二代单传沈初朱,除改进产品,迎合欧美人士爱好外,没有什么大变化。此时的福州脱胎漆器并没有大的创新,沈家也恪守着传“四传四不传”的家规。

    不过,到了沈家第三代,家规被打破了。沈绍安第三代沈作霖养了六个儿子,庶出的不传,嫡出的就难办了,只好叫他们兄弟遵守誓言,不设分号。

    除全面传授长子沈允中外,也传授次子沈允济、四子沈允华,一人一技,各有专长。起先三兄弟尚能通力合作,可是到了第五代就闹翻了,兄弟们相继添记开张,各立门户,为竞争业务,各自罗置名工巧匠,分任泥塑、木坯、锯花、雕刻、漆画等专项工序。

    集众人之长,倒使沈绍安的漆器有了飞跃发展。清光绪年间,闽浙总督许应骙用重金购买了一批由沈正镐和沈正恂创作的精美的漆器进贡朝廷。

    慈禧太后见了大悦,立即赐予他们兄弟俩四品商勋、五品顶戴。当时,沈家的漆器步入了“黄金时代”。1898年,沈正镐创作的《莲花盒》、《茶叶箱》在法国巴黎博览会上获金牌奖;1911年沈正恂创作的《荷叶瓶》、《大梅瓶》等在美国、意大利获得金牌最优奖和一等奖。

    沈绍安漆器于1914年参加德国柏林卫生展览会,1924年参加英国伦敦博览会,以后又多次参加各地举办的国际博览会,频频获奖,使福州的脱胎漆器成为国际市场上珍贵的商品。

    福州脱胎漆器的制作方法有两种:一是脱胎,就是以泥土、石膏等塑成胎胚,以大漆为粘剂,然后用夏布或绸布在胚胎上逐层裱褙,待阴干后脱去原胎,留下漆布雏形,再经过上灰底、打磨、髹漆研磨,最后施以各种装饰纹样,便成了光亮如镜、绚丽多彩的脱胎漆器成品了。

    二是木胎及其它材料胎,它们以硬材为坯,不经过脱胎直接髹漆而成,其工序与脱胎基本相同。

    其传统髹饰技法有黑推光、色推光、薄料漆、彩漆晕金、锦纹、朱漆描金、嵌银上彩、台花、嵌螺甸等;新中国成立后,又发展了宝石闪光、沉花、堆漆浮雕、雕漆、仿彩窑变、变涂、仿青铜等技法,并且把髹漆技艺同玉雕、石雕、牙雕、木雕、角雕艺术结合起来,使漆器的表面装饰琳琅满目。飘天文学_www.piaotian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