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 其他小说 > 纵横初唐 > 正文 第47章 风烟俱净 任意东西(七)
    “《中庸》是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中庸之道,中和也,恰到好处也。那么说什么恰到好处呀,说的是仁义礼三者,这在论语中也有所体现。仁者,在家是孝,在外为悌,为人的时候是善心,但如果过度了,对侵略者也有仁吗?对禽兽不如的人也应该仁慈吗?如果说有仁,那此时的仁最多就是弄死算了,不虐待你就是仁了,因为行仁而伤害了自己身边人的利益也叫仁吗?这就是孔子反对墨子的兼爱的原因,兼爱者,助长恶人气焰也。与人交往,应该有仁心,不能有害人之心,对人好,依于规矩(礼),如果各种花样跪舔,就是谄了。另一方面讲,仁的中心思想是善,是对他人好,但对谁好,也得有个度。所以仁依于理,过则不行,此仁之中庸也。

    义之中庸,义者,义务也,本份也,本职工作也。一个国家的安定团结,有序的,和谐的,可持续性的发展,是为有道。国家的安定离不开各行各业的人的协调发展,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此之为义也。国家昏乱无道,遭殃的绝不是上层社会的那批人,而是普通的老百性,所以,孔子提出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观点,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职责者,义也,你不能因为你的义,而陷别人于不义,所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我们说的还是大事,具体小事上说,你见到有个流氓欺负小姑娘,你的义是喝止这种行为,实在不行可以报官府,呼叫别人吓退做恶者。但如果你什么事都不做,是义之不及也。又或者是你上去就动手,如果打不过流氓,你被虐了,你就是个傻子了,如果打的过,把流氓打残了甚至打死了,这就是义之过也。这是义之中庸。

    礼者,规矩也,法律也,制度也。各行各业,各色人等,都需要守各自的礼,各自的规矩,礼出于对人的尊重,止于自己的尊严。与朋友交往,有信为本,依礼而行,礼不及了,待慢朋友,礼过了,就是媚,伤害自的的尊严。对一个国家来,法律及规章制度等,同样是礼,就是对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的最基本约束。这种礼过了,就残害人民,造成积怨,这种礼不足,就会造成民众骄横谩法,正义得不到申张,弱者得不到保护。再有一等,就是在行业里,出于对既得利益者是私心,刻意制订繁琐的规矩,使行业因循守旧,制度僵化,皆是礼之过的原因。

    所以说,中庸之道,非是中庸之中庸,也不是什么持中间的中庸,更不是碌碌无为之中庸,中庸者,是仁义礼恰到好处之中庸也,弄懂此中庸,才能真正明白儒家,明白孔子之儒。三纲五常也,皆是仁义礼之过也。非中庸也。只有读懂此篇文章,才能学儒学,如果儒学仅仅只有三纲五常,君君臣臣,那么儒家凭什么敢喊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为天地立心者,仁也,为生民立命,义也礼也,为万世开太平者,教化众生,仁义礼也。”

    这是《中庸章句》中写在“序”之后的半白话的一篇短文,题目叫“论中庸之道”,从仁义礼三方面剖析中庸之道。

    这篇文章怎么说呢?叫人粗看似乎并无不妥之处,但其实是与当今世人以为的“中庸之道”大不同的。只是,此文站在道德观念的高点,让人一时间找不到反驳抨击的点。实在是如鲠在喉却又无法吐之啊。

    所谓中庸,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之道,意为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者,公允c折中c不温不火也。竭力保持这种公允,对什么都不过火,采取“去其两头c把握中间”的态度,微笑的脸上挂着高深莫测的神情,对什么都不急于表态,睿智满满看那朝堂之上,最讲究言语艺术,说起话来云遮雾罩c玄之又玄。贞观年间,敢于谏言的魏征,也常常是说半句留半句。某回,太宗皇帝因魏征说过太过直白,不够中庸,大怒,欲杀之,幸是长孙皇后在旁劝解,方饶之。

    由此可见,中庸之道在当今的位置。

    中庸之道同《大学》之道一样,是儒家修己治人的内圣外王之道。内圣方面,首先是性情的中和修养。《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开篇就是在讲性。又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是讲情。

    《中庸》是主张内中,外和的。为什么要说喜怒哀乐,不说一个喜字或其它一方面?因为“和”必须是多元构成,“物一不讲”。接着《中庸》引用了大段孔子的话论述中庸,归纳起来有时中c中正c中和三种。

    时中就是因时变化以求其中,孟子赞扬孔子“圣之时也”即此意。中正,一是认识论,要客观;二是思不出其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名。是讲秩序之正。中和则是一个外在的和谐状态。《中庸》之道,就是中和之道。不过,中c和有主次。

    总而言之,“中庸”非“庸”也,中庸之道,大道也。

    崔如英,舞勺少年也,居然也敢妄言解此大道?!

    “论中庸之道”后,方是正文:

    “中者,不偏不倚c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接下来这段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命,犹令也。性,即理也。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率,循也。道,犹路也。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修,品节之也。性道虽同,而气禀或异,故不能无过不及之差,圣人因人物之所当行者而品节之,以为法于天下,则谓之教,若礼c乐c刑c政之属是也。盖人之所以为人,道之所以为道,圣人之所以为教,原其所自,无一不本于天而备于我。学者知之,则其于学知所用力而自不能已矣。故子思于此首发明之,读者所宜深体而默识也”

    这一句与《大学章句》中的一句,正是数年前《三郎文集》中所记录的崔三郎在博陵崔氏考校大会时的答论。也就是说,他在九岁那年便有了自己的独立思想。通读经书并不难,难的是学以致用,难的是通过现象看本质,诵读经史子集说到底还是在拾人牙慧,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不是为了明理而读书。而总角之年的崔三郎,便已非仅仅停留在读书这层,这让天下读书人情何以堪呀。

    《大学章句》c《中庸章句》,皆是从《礼记》中摘出另外集注成册,这是首创。事实上,《大学》与《中庸》这二篇向为世人重视,孔颖达等编撰《五经正义》时也侧重颇多。将这二者单独摘出,似乎并不那么让人难以接受,甚至有不少人暗底里是赞赏甚至是羡慕的。

    但嫉妒的人更多。

    一部分人自恃身份保持沉默,大部分人从崔三郎的庶子身份c年龄c阅历等方面驳斥,只道孺子可恶竟敢妄言圣论c狂悖至斯只为博取声名实在是妖言惑众云云。

    至于这两本册子,在市面上是没有踪影了,也不知是售罄还是撤柜。其实,册子是崔氏名下的书局刊印的,大概由于成本昂贵所以售价极高,总共也没印多少册,时下流通的大多是手抄本。有趣的是,正版的册子却成了竞相收藏的东西,其中不乏一些书法名家,据悉,这两本册子都是拓印崔如英的手稿字体,而这种楷书便是其首创之“三郎体”,或称为“崔体”。

    “崔八斗”c“崔半步”c“三郎体”这是逆天的节奏啊,虽然针对其人是骂声一片,但崔如英之名绝对是震惊全唐了。

    搞事情

    (本章完)

    飘天文学_www.piaotiange.com